国家统计局近日收到群众举报,反映山西省河津市在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中存在干预企业独立真实上报数据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于2月29日至3月5日在河津市进行了调查。经查,河津市统计局个别工作人员在一套表联网直报2011年年报数据前后,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向某些企业发送数据资料,要求企业按此数据上网报送。受此影响,河津市多家企业的上报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存在严重的虚报现象。
国家统计局表示,上述做法,干预企业独立真实上报统计数据,违背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规定,违反统计法律法规。
为何会出现数据造假?记者在河津市采访了国家统计局曝光的多家企业,其上报数据均被不同程度地报高。被曝光的东方冶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美廷告诉记者,该公司从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后就一蹶不振。这次虚报统计数据,是出于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目的,利于招商引资。
河津市宾馆总经理柴作林则说,宾馆的数据之所以会报高,是因为统计员专业知识不强,不会操作一套表联网直报系统,很多数据都是自己估计的,造成了数据虚高。该宾馆的统计员王军红也肯定了这一说法。
目前,原河津市统计局局长谢文斌已经被免职,至于免职原因,河津市政府并未给出明确答复。
河津市分管统计工作的副市长侯鹏程说,河津市已经启动了统计工作专项整改,开展自查自纠,重点整改向统计部门分配任务指标问题,对市政府相关文件、政策进行全面清理,坚决杜绝给统计部门压担子、分指标、下任务。
联网直报为何没能扼制统计造假
统计数据造假问题由来已久,一直被公众所诟病。统计数据经过乡、县、地(市)、省四级最终上报到国家,在层层上报的过程中,数据被“润色”“注水”,影响了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个瘦子上了车,下车以后变成了胖子”,这成为统计造假行为的真实写照。
为了从源头扼制数据失真,从2月18日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全国70万家“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将在统一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平台上,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或国家认定的省级数据中心报送统计数据。
然而,被寄予厚望的联网直报制度为何没能扼制住统计造假之风?
山西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专家张华明说,不能否认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的积极作用。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别地方在汇总过程中对数据的干扰。另外,如果不是实行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这两起案例不可能被曝光,企业的数据可能早在基层统计部门就被篡改。
张华明认为,统计造假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有企业的原因,也有地方政府的原因。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可能会瞒报或虚报数据,这就使得数据源头失真;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指标,并将其作为评价考核领导干部的主要标准。少数领导干部受不正确的政绩观驱使,形成了所谓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而这些都是单靠一套表联网直报无法解决的。
此外,一些企业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低,责任心和法律意识不强,而企业对统计工作也不够重视,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这些都是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甚至造假的原因。
扼制统计造假关键在改变旧有体制和观念
统计数据是社会的“温度计”,关系到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科学决策,也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为维护统计工作秩序,保证统计数据质量,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不少措施加大对统计弄虚作假行为的打击力度。2009年重新修订了统计法,从防止行政干预、强化统计责任、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作出一系列规定。
山西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天虹认为,扼制统计造假,必须加大处罚力度,谁造假由谁来承担法律责任。
张华明认为,扼制统计造假关键在于体制和观念的改变。“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正是统计造假的症结所在。官员政绩与GDP挂钩,加上监督力度不够,“官出数字”就会层出不穷。只有从根本上改革政府绩效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减轻GDP等指标在政府绩效和官员政绩考核中的权重,才能扼制统计造假。
“地方官员应转变观念,不应盲目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是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到那个时候,统计造假也就没有必要了。”张华明说。
目前,河津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河津市统计工作的整改方案,检查突出问题,开展自查自纠,加强业务学习,营造全市上下学习、敬畏、遵守统计法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