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企业在寻找转型升级的出路时,要知进退,且进退有度,还要进退有序。”3月29日,在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举办的2014(第五届)中国钢铁规划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指出。
“转型升级进展缓慢是当前我国钢铁产业面临的问题之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
钢铁行业转型之路怎样走?这成为此次论坛上来自政府、行业协会、钢铁企业和上下游行业的代表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钢铁企业转型升级须进退有度
刘振江指出,钢铁行业正处于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今年行业面临的形势更严峻、问题更突出,企业的压力更大,因此规划的重要性和难度也不同寻常。面对行业发展的非常时期,各企业在寻找转型升级的出路时,要知进退,而且进退有度;要分析何处该进、何处该退,要进退有序。这本身很难,需要统筹规划,谋定而后动,但也很难如愿以偿。这是当前形势下企业规划的难度和重要性所在。而本届论坛以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为主题,切中了当前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同时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独特视角,解析未来行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有助于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指出,企业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企业做优做强、增强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有助于改变我国钢铁产业目前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的局面,提高市场控制能力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铁矿石资源获得能力。今后,政府将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环境、着力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的管理和服务、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中的问题的组织协调等方面促进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
观念、技术、资金、需求成为制约因素
李新创分析,造成转型升级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观念和认识有待转变。我国钢铁企业对转型升级缺乏深刻认识,准备不足,在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难以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虽然钢铁行业投资增速已经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但是投资规模仍保持高位,新增产能无序扩张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企业仍然在走依靠扩大规模摊薄固定成本的发展道路。据统计,2013年,我国新增炼钢产能约4000万吨。
第二,创新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多年来,我国钢铁产业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重引进、模仿,轻创新。随着数量问题的根本解决,品种质量和工艺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凸显。例如,技术研发投入不足,2012年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研发经费为6.1亿元,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0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研发经费为627.9亿元,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88%。这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落后于《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达到1.5%的目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能力随着行业管理的变革甚至出现消退,科技研发投入分散、重复浪费现象严重。
第三,资金不足难以有效支撑转型。企业经营效益差,贷款难、贷款贵,难以为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据统计,2013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的财务费用高达786.2亿元,是实现利润的3.4倍;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69.4%,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上的钢厂共33家。
第四,消费需求引导产品升级的作用不突出。目前,我国钢材消费产品标准不高,设计规范与产品升级不能实现同步,下游需求对钢铁产品升级的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以建筑用高强钢筋为例,我国钢铁企业多年前已经具备高强钢筋的生产能力,但由于设计和施工单位具体实施标准的限制,Ⅱ级螺纹钢淘汰和高强钢筋推广工作进展缓慢。近年来,在工信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筑用钢筋产品的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其他产品领域仍然存在类似问题。
第五,经济社会对钢铁转型发展的承载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具备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有500多家,产能约为10亿吨,人员超过400万人,投资规模大,设施专业化程度高。企业转型的方向有限、选择不多,区域内其他产业承载能力不足,钢铁企业转型发展的举措也存在同质化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